為了跟往年的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壓力分析部分也分别從壓力源、壓力感受以及壓力應對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同時,今年新增加了一個關于主觀幸福感的題目,以便分析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與壓力源、壓力感受以及壓力應對之間是否相關,期望能夠借此指導大學生更好地應對壓力,最終促進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有效提升。 一、壓力源分析
就業壓力源分為4個維度:家庭、學校、用人單位、個人,每個維度分别有3道題目,以及2012年新增加的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統計,一共包括13道題目。
1、不同維度壓力源的總體得分

圖2-1 不同維度壓力源的得分
由圖2-1可以看出,大學生就業壓力在壓力源上的調查結果與往年基本相似。
2、不同學曆在各個壓力源維度上的得分

圖2-2 不同學曆的壓力源
在本次調查中,不同學曆人群表現出來的大部分壓力源有明顯的差異,其中專科生在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的壓力源得分都顯著高于其他學曆人群。總體來看,有一種随着學曆的升高,壓力源減小的趨勢。但個人壓力源維度上,不同學曆間并沒有顯著差異(p=0.136)。
3、不同入職階段在各個壓力源維度上的得分

圖2-3 不同入職階段的壓力源圖
不同入職階段的人群壓力源差異極其明顯。其中“往屆未入職”人群面臨的壓力源顯著高于其他人群,其次是“應屆未入職”的,而在校大學生在各個方面的壓力源得分均較低。
4、不同性别在各個壓力源維度上的得分

圖2-4 不同性别的壓力源
盡管女性在壓力源各個維度上的得分都略高于男性,但壓力源對性别差異的影響不大(不顯著)。
5、期望工作地點與壓力源得分

圖2-5 不同期望工作地點的壓力源
另外一個影響壓力源的重要因素是期望工作地點,可以看出期望在地級城市、縣級城市這樣的中小城市工作的人,所感受到的各方面壓力源顯著的多于其他人群;而在個人壓力源維度上,期望去鄉鎮工作的人群要高于其他人群。總體而言在直轄市工作的人群所感受到的壓力源處于最低的程度。
6、屬地與壓力源得分

圖2-6 屬地與壓力源
圖2-6顯示:被調查者來源屬地越偏遠(鄉鎮),他們在各個壓力源上的感受就越強烈,而來自繁華的省會以及以上城市的人群則正好相反。
7、家庭收入與壓力源

圖2-7 家庭收入與壓力源
由圖2-7可以看出:參與調查的人群在壓力源各個維度上的得分都明顯地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減少。
8、期望月薪與壓力源

圖2-8 期望月薪與壓力源
不難看出,除了期望月薪在1000元檔的人群(可能自身限制或其他特殊原因)外,參與調查人群在壓力源各個維度上的得分都顯著地随着期望月薪的增加而減少。
二、壓力感受分析
就業壓力感受共分為3個維度,分别為壓力導緻的生理、情緒和行為感受。每個維度各2道題目,共6道題。
1、 壓力感受總體分布

圖2-9 壓力感受總體分布圖(縱坐标-頻率;橫坐标-得分)

表2-1 就業壓力感受分量表上的總體得分情況
在09年的調查中,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感受平均得分(19.12),而在2010年的調查中,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感受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平均得分(17.80),2011年壓力感受平均得分為(18.00)與去年基本吻合,而今年得分為16.93,可見由于國家出台的新政策,就業壓力逐年下降且基本趨于穩定與常态。
2、 總體人群的壓力體驗

圖2-10 總體人群的壓力體驗
由圖2-10可以看出,在衡量壓力大小的三項指标上,仍然以情緒體驗最為突出。而行為體驗則相對較弱。因此,如何提高這些年輕人的情緒管理技能,以有效緩解他們的就業壓力,是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乃至學生本人重視的一個重要課題。
3、 期望工作地點與壓力體驗

圖2-11 期望工作地點與壓力體驗
可以看到随着期望工作地點的偏遠化,就業壓力體驗也就逐漸的升高,或許與這部分人群的自信心以及競争力等相對較弱或者逃避現實等特點有關。

圖2-12 選擇工作地點的因素與壓力體驗
進一步分析選擇期望工作地點所考慮因素時發現:以“生活成本”、“競争程度”以及“收入”這樣的更為現實的物質因素為主要考慮因素的人群,他們在情緒、生理、行為三方面的壓力體驗都相對突出;而以“社會人脈”、“個人發展”這樣更積極的因素為主要因素的人群,他們在三個方面的壓力體驗都相對較少。
4、 不同學曆人群的壓力體驗

圖2-13 學曆與壓力
在四類被調查人群中,專科生在行為與情緒兩個方面都有着相對更高的壓力體驗,而并沒有出現以往的“高壓碩士”現象。
5、 不同入職階段的壓力比較

圖2-14 不同入職階段的壓力圖
不難看出,沒有找到工作的人群普遍的壓力體驗會高于已經找到工作的人群。而在校1-3年級學生的壓力體驗則較顯著地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往屆未入職的人群一如既往的成為壓力體驗最高的人群。這一結果與前面的壓力源得分結果完全一緻。
6、 性别與壓力體驗

圖2-15 不同性别的壓力
女性壓力體驗在情緒與生理方面上相對較為顯著,尤其在情緒指标上的體現更為明顯。女性的敏感特質或許是導緻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7、家庭收入與壓力體驗

圖2-16 家庭收入與壓力體驗
圖2-16的結果顯示,家庭收入明顯影響求職者的就業壓力體驗:收入越低,壓力體驗越強。
8、是否擔任學生幹部與壓力體驗

圖2-17 是否擔任學生幹部與壓力體驗
顯然,在學校擔任過學生幹部(含社團幹部)的學生,就業壓力明顯小于沒有擔任過學生幹部的求職者。
9、期望月薪與壓力體驗

圖2-18 期望月薪與壓力體驗(1)

圖2-19 期望月薪與壓力體驗(2)
由圖2-18、2-19兩圖可以看到:期望月薪正好與壓力體驗成反比,期望月薪越低的求職者反而體驗到更多的就業壓力,無論是生理、情緒還是行為體驗都揭示了幾乎完全一緻的結果。
三、壓力應對分析
能否有效緩解壓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所采用的壓力應對方式是否合理。在就業壓力應對的題目設計上,我們選擇了兩種應對方式,分為向内的“自我調節”與向外的“社會支持”,每種方式分别設計了兩個題目,共計四個題目,試圖尋找每個維度的積極使用或是消極使用,在計分方面,我們采取了反向計分,舉例而言,如果A的自我調節得分很高,那麼說明A在自我調節方面做得不夠積極與主動,或者采取的是相對被動與消極的模式,并因此帶來很多的壓力。
1、壓力應對方式

圖2-20 社會支持維度應對方式總體分布圖

表 2-2 社會支持維度應對方式分量表總體得分

圖2-21 自我調節應對方式總體分布圖

表2-3 消極應對方式分量表總體得分
從以上圖表可以看出,總體的被調查人群采用“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的平均數(5.47)略高于中位數(5),同時采用“自我調節”應對方式的平均數(5.1)也略高于中位數(5),表明參與此次調查的大學生在選擇緩解壓力應對方式時,無論是積極的采取自我調節,或是尋求社會支持的意願與行為都是略顯不足的。這一結果基本與前面2009-2011三年的結果一緻,說明正确的減壓途徑和理念還是有待宣傳和推廣的。
請看下表:

表2-4 應對方式與壓力得分相關
從表中不難看出,無論是社會支持的應對方法還是自我調節的應對方法,都與壓力感受形成了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說不管選擇哪種方法,隻要應對消極不夠主動,必将感受到更大的壓力體驗。
2、就業階段與應對方式

圖2-22 不同就業階段的應對方式
由圖中可見:就業狀态與壓力應對方式之間也有直接的關系,不同的就業狀态有着較為集中的壓力應對方式傾向。不難看出,未入職的人群較已入職的人群應對方式都更為消極(得分高),而其中又以“往屆未入職”人群最為明顯。
3、兼職、學生幹部經曆與壓力應對

圖2-23 兼職與壓力應對方式
從圖中不難看出,無兼職經曆的人在兩種壓力應對方式上的得分都明顯高于有過兼職經曆的人群,表明沒有兼職經曆的人群在壓力應對上顯著的要比有兼職經曆的人被動消極。
圖2-24 學生幹部與壓力應對方式
對比而言,在兩種壓力應對方式上,沒有擔任過學生幹部的人群顯然更要消極一些。
4、期望月薪、不同學曆以及期望工作地點與壓力應對

圖2-25 期望月薪與壓力應對方式
由圖2-25可以看到:随着期望月薪的增加,自我調節也逐漸的趨向積極,這一點或許與高期望月薪人群,低壓力,高能力,高競争力的特點有關。

圖2-26 學曆水平與壓力應對方式
相似的情形也出現在學曆與壓力應對方式的關系上,即:随着學曆的上升,應對方式漸趨積極,但博士生較為例外,其原因一方面或許與博士生數據相對較少有關,另外一方面也提醒我們或許博士生在尋找工作時,無論從定位到心态,可能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圖2-27 期望工作地點與壓力應對方式
從期望工作地點來看,不難看出随着工作地點的偏遠化,大部分人群的自我調節也趨于消極被動。

圖2-28 選擇工作地點的标準與壓力應對方式
但即使是選擇同一類别的工作地點,随着看重點的不同,應對方式的選擇仍有差異。不難看出,看重生活成本與收入、競争程度的人群,在自我調節上都較為被動,而看重個人發展與社會人脈的人群則相對積極。這與心理學中所強調的,積極選擇可以改變消極命運不謀而合。

圖2-29 總體消極應對與壓力感受
進一步分析消極應對與壓力感受之間的關系發現:越傾向于采用消極應對模式的人群,其壓力感受得分顯然越高,兩者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
四、幸福感
在本次調研中,我們增設了有關幸福感的相關問題,其中題目采取反向計分,即得分越高,幸福感越低。得到結果如下

圖2-30 總體人群的幸福感

表2-5 幸福感的描述統計
從圖2-30以及表2-5我們可以看到,受調查人群的幸福感總體來看更偏向“比較幸福”一側(平均值2.79<3),而更多的人群其幸福感主要集中在中間水平(“一般”)。

圖2-31 幸福感與壓力體驗
圖中可以看到:幸福感與壓力體驗正好成反比,幸福感越高的人在求職時的壓力體驗越低,而越覺得不幸福的求職者反而體驗到更多的就業壓力。
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幸福感與各種壓力指數有着顯著相關。

表2-6 幸福感與壓力源以及壓力體驗的相關性
不難看出,幸福感與各種壓力體驗以及壓力源和行為都有着較為顯著地正相關,即是說,低幸福感的人擁有高壓力體驗以及高壓力源和更為消極的應對方式,這說明壓力是影響個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也更加強調了正确緩解壓力對提升人們主觀幸福感的重要性。(來源:熊漢忠的博客)
信息來源:http://career.eol.cn/re_dian_4673/20120522/t20120522_779401.shtml